一、前期準備階段:為配料流程 “設定參數、保障原料”
該階段是配料精度與效率的基礎,核心是完成 “配方預設” 與 “原料供給準備”,避免后續流程因參數錯誤或原料不足中斷。
配方參數錄入與存儲
操作人員通過系統控制柜的觸控屏或上位機軟件,錄入目標配料的配方參數:
明確物料種類(如混凝土中的水泥、砂、石,食品中的面粉、糖、添加劑);
設定每種物料的 “目標重量 / 體積”(如水泥 50kg、砂 100kg,或食品添加劑 5g);
預設配料順序(如混凝土需先稱骨料、再稱水泥,避免細粉黏附骨料影響計量)與混合時間(如攪拌 120 秒至均勻)。
系統會自動存儲配方(可保存數十至數百種,支持一鍵調用),部分行業(如醫藥、食品)還需錄入物料批號,便于后續追溯。
原料存儲與狀態檢查
原料通過輸送帶或人工補料,進入系統的 “原料存儲單元”(如混凝土的骨料倉、食品的料罐):
二、核心配料階段:“精準計量 + 有序輸送”,實現自動化配比
該階段是系統的核心,通過 “輸送 - 計量 - 反饋調節” 的循環,確保每種物料的實際用量與設定值一致,分為 “分料計量” 和 “匯總輸送” 兩步。
分料計量:按配方精準取料
系統根據預設配方,依次對每種物料進行獨立計量,主流通過 “重量式” 或 “容積式” 計量(具體取決于行業精度需求):
重量式計量(高精度場景,如醫藥、混凝土):
物料從料倉落入專屬的 “稱重料斗”,倉底的給料機(振動給料機、螺旋給料機)先 “粗給料”(快速輸送至目標重量的 90%-95%,縮短耗時);當稱重傳感器檢測到物料重量接近目標值時,給料機切換為 “精給料”(降低轉速或減小給料量),緩慢補料至目標重量;若出現 “過沖”(如實際重量超出目標值 0.5%),系統會自動開啟 “卸料閥”,排出多余物料(部分高精度系統支持微量回吸),確保計量誤差控制在 ±0.1%-±0.5%。
容積式計量(低精度、高效率場景,如飼料、建材):
物料通過 “容積式料斗” 或 “定量輸送機”(如帶轉速控制的螺旋輸送機),按預設的 “體積參數”(根據物料堆積密度換算)取料,例如設定螺旋輸送機轉速為 100r/min、輸送 10 秒,確保每次輸送的物料體積等于理論值,無需稱重反饋,效率比重量式高 20%-30%。
匯總輸送:按順序送料至混合單元
單種物料計量完成后,系統開啟稱重料斗 / 容積料斗的卸料閥,將物料通過密封管道或輸送帶,按預設順序送入 “混合主機”(如混凝土攪拌罐、食品混合機):
三、后期處理階段:“混合均勻 + 數據記錄 + 設備清理”,完成流程閉環
該階段是配料流程的收尾,核心是確保配料成品質量達標,并為后續生產與追溯提供支持。
混合攪拌:確保物料均勻度
所有物料進入混合主機后,系統按預設時間啟動攪拌(如混凝土攪拌 180 秒、食品粉末攪拌 60 秒):
成品出料與后續銜接
混合完成后,混合主機的卸料門開啟,成品通過輸送帶或管道輸送至下游環節:
數據追溯與設備清理
數據記錄:系統自動生成 “配料報表”,記錄本次配料的時間、操作人員、物料種類 / 用量 / 批號、攪拌時間、計量誤差等信息,數據可導出(如 Excel 格式)或上傳至企業 ERP 系統,滿足醫藥、食品行業的合規追溯要求(如 GMP、食品安全標準);
設備清理:針對易殘留物料的場景(如食品、醫藥),系統會啟動 “自動清理程序”—— 如用壓縮空氣吹掃輸送管道、用清水(或專用清洗劑)沖洗混合主機內壁,避免不同批次物料交叉污染(清理完成后,系統會記錄清理時間與方式,納入追溯數據)。
總結
自動配料系統的工作流程本質是 “參數驅動 - 設備執行 - 反饋調節 - 數據閉環” 的自動化循環:前期通過精準參數設定規避人為誤差,中期通過 “粗精給料 + 實時監測” 保障計量精度,后期通過數據記錄與設備清理確保質量與合規性。相比人工配料,該流程可將誤差降低 80% 以上,效率提升 50%-100%,且適配多品種、多批次的配料需求。